由于疫情的到來,很多展覽性場所不能線下參觀,進而推出線上全景瀏覽,尤其是大型的博物館、藝術館等,近來疫情期間景寧縣畬族博物館“閉館不斷網”,升級打造“畬族博物館網上展廳”,市民不用出門就能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上直接刷展。
畬族博物館網上展廳>>點擊圖片即可在線全景瀏覽
網上展廳分為遷徙與分布、環境與聚居、生產與交換、飲食與服飾、風習與信仰、文化與藝術六個單元。共有藏品1800余件,類別有生產生活用具、畬族服飾、文獻、祭祀道場用具等,其中特色藏品為畬族服飾、族譜以及狩獵器物等。該展廳具備360度全景游覽和實時講解功能,給網民帶來全新的真實現場感和交互式的感受,大大提高了畬族文化的普及率。截至目前,網上展覽點擊量達5000余次。
疫情肯定會結束,但是線上展廳卻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未來通過網絡將實現無限可能性,不用出門就能參觀各種藝術展。
文章來源:【景寧縣升級打造“畬族博物館網上展廳”,線上全景展現畬族特色民俗文化】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圖片來源網絡。
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集資興建的。中山紀念堂于1929年1月動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采用藍色琉璃瓦,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
從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以下簡稱“世茂海絲館”)開館宣傳“吹風會”上獲悉,博物館將于2021年1月2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博物館將于2021年1月2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設計審核?:需提前提交展臺設計立體效果圖、平面圖、用電資料等至主辦方審核,確保符合消防及安全規范。(推薦上海信可威展臺設計搭建一站式服務)
大元帥府舊址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元帥府舊址為依托建立的遺址性紀念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是依托廣州大元帥府舊址籌建的舊址類紀念館,廣州大元帥府舊址的前身是興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廣東士敏土(水泥)廠辦公樓,因孫中山民國六年(1917年)和民國十二年(1923年)兩次在這里建立革命政權而得名,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本報訊(記者 朱立奇) 主題為“讓藝術充滿生活,與城市共襄盛典”的寧波市城市展覽館跨年活動前晚舉行。當晚7時,跨年活動在城展館一樓多功能廳正式開始,大樂團演奏、甬劇表演、越劇聯唱、彈唱表演、古箏合奏、鋼琴獨奏、扇子舞等十多個節目先后登場,贏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隨著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至三級,中國科技館自7月23日起有序恢復開放,目前僅開放主展廳。同時,科技館還將在暑期推出“云享科學”系列活動,將科普內容移至云端。
7月14日,國家海洋博物館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有序恢復開放。
打造不閉館的全面從嚴治黨主題展館,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數字展館正式上線,即日起,觀眾登錄武漢革命博物館官網,足不出戶就能感受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走過的偉大足跡。
新時代的人,要牢記歷史,當代美好生活,是老一輩人用盡心血換回來的,長征是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當年,紅軍跨越千山萬水,也在河南南陽留下了戰斗足跡。河南南陽桐柏縣支持新集鄉磨溝村投資近百萬元高標準建成了紅軍長征轉戰南陽展覽館,與其他紅色資源連點成線,努力把磨溝村打造成“紅色鄉村”,推動當地“紅色經濟”發展。